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

那些年,那些報社

最近看到新聞在吵媒體相關的事情。我想到以前校刊社的往事。

民國87年,1998年夏天,剛下成功嶺 ,接著九月就到新竹的交通大學參加"竹湖編採營"。那算是我人生第一次到新竹市。

營隊上了什麼,我迄今也有點模糊了,約略記得新聞寫作、版面設計等等的課程。然後還有實作,反正一刻都沒有停過。裡頭有一個活動,就是去參觀<中時晚報>報社。

對於比較年輕的朋友可能不記得,以前中時報系有晚報,而晚報是白天編輯,到了中午就要印出來,下午兩三點到讀者手上。<中時晚報>的報社在內湖堤頂交流道附近,而<中國時報>是在大理街附近。對於我一個高雄長大、在彰化讀書的學生來說,北部的一切當然如此地絢麗、迷人。

那次參觀收獲很多,總編輯還親自給我們介紹。然後我們還參觀他們的辦公室、印刷廠。在那邊我才發現,原來報紙的印刷,必須要使用來自印尼的原生紙漿才可以,因為只有這種紙的纖維長度才足以應付印刷機的拉力。十二點一到,熱騰騰報紙就印出來了。

後來中時晚報在我當兵的時候倒了,當年的報社變成中天集團的大樓。每次坐630公車經過總會想到這些往事。那年十九歲的我變成卅幾的熟男,這些東西也只能在記憶中。

後來大二在彰師大的校刊社,因緣際會請到聯合報駐彰化記者來上課。恕我記性差,我竟然把這位先生的名字忘了。不過我記得他是一位很風趣幽默,也很客氣的人。他對於到我們這個小又邊緣的社團授課毫不介意,還給我們鼓勵。同時也分享很多採訪的經驗,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。

後來我畢業後一年,還聽說這位好記者仍然有去我們學校上課。不過後來校刊社變的如何,我也不知道了。只記得民國97年12月去彰師大開化學年會的時候,有繞過去看看,不確定這社團還在不在,但就是有種惆悵的感覺。

後來看到台灣報紙變成這個樣子,有時候會還滿懷念那個台灣社會最後單純的時光,不管是參觀報社時,工作人員的熱情,或是地方記者對我們的友善。當然,我也發現,我生命中其實有不少東西都是屬於校刊社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我們下一個楊德昌在哪裡?

吳慷仁登陸了。 關於他登陸的理由有很多,有一個原因是在台灣拍片題材限制很多。很多台灣人不能接受這個論點,但是靜心而論,雖然台灣號稱自由民主,但是能夠拍的戲劇真的很少,我們大概頂多時裝劇這類的,你說台灣要拍古裝、武俠等電影或戲劇,先不提文化上中國元素的問題,光是場地跟服裝遠遠不能跟...